长平之战,秦国绝非惨胜。几乎一提起长平,人们普遍认为秦国取得了大胜,或者说是彻底击溃了赵军。直接证据来源于《战国策》记载,当赵国向范雎行贿时,提到了白起“勤马服君不亡一甲”,这暗示秦军损失极小。间接证据则是白起在长平战后急于一鼓作气灭掉赵国,如果秦国只是勉强获胜,白起又凭什么有底气发动灭国之战?整个长平之战基本完全按照白起的计划展开,秦军的伤亡,白起早有预估,所有的损失都是其战略布局中不可避免的代价。
据推测,白起接手指挥后,秦军伤亡的主要阶段是在初期诱敌深入时有所损耗,以及赵括发现被包围后那几天内,赵军突围最为猛烈的时段。随着战局发展,赵军攻势逐渐减缓,转而坚守待援,最终被秦军凭借地利优势包围,秦军遭受重大伤亡的可能性极小。赵括之死也反映了这一点,他并非被秦军近身刺杀,而是被乱箭射死,说明赵军的突围未能接触到秦军主力,更遑论给秦军造成实质性伤亡。
展开剩余69%白起的战略思路是,长平战后赵国主力几乎全军覆没,剩下的赵军实力微弱,可以趁胜追击,一口气将赵国彻底拿下。然而,恰在此时,秦国高层的态度开始摇摆不定(有说法认为是赵国派人游说所致),不论原因如何,秦国上层陷入了犹豫。虽然长平之战中秦军歼灭了赵国数十万精锐,但秦军自身的损失也不容忽视。白起提出趁赵国大败一鼓作气彻底灭掉赵国时,秦国高层却迟迟未决,白起看到时机一旦错失,便主动放弃继续进攻。
最终,白起被秦国处死。秦国在犹豫期间给予了赵国喘息之机,导致后来秦国反而被赵军击败,长平战役所赢得的优势全部付之东流。实际上,秦赵双方在这场战争中打成了相持状态:秦国先胜后败,赵国先败后胜。此时的秦国虽最为虚弱,但其强大之处在于恢复能力。二十年后,秦国新一代人口成长,国力恢复如初。相比之下,赵国国力有限,最终难以支撑长久,被秦国吞并。
长平战后,秦军进攻赵国都城时,赵国北方骑兵赶来防守,秦军陷入内外夹击,损失惨重。这次损失不亚于长平之战。可以说,秦赵双方的主力几乎被全部消耗,整整一代人的兵力付之东流。后期秦国甚至不得不动员13到15岁的少年上战场,而赵国更是陷入人吃人的绝境。长平之后,秦国在三十年内极少发动大规模进攻,直到始皇帝时期才重新积聚攻势。秦国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的优势在于其后方有巴蜀和汉中肥沃的粮仓,且关口防守坚固,简单来说,秦国打赢了就扩张地盘,打输了就退守关隘休整,凭借这天然的战略优势得以长期发展。
如果不是范雎的阴谋,白起不会死。白起攻占邯郸后,即使不能彻底消灭赵国,也能阻止赵魏联军逼近函谷关,占领河西。白起作为一名军事家,深知哀兵必胜的道理,但范雎却用秦国国力不足来劝阻秦王继续攻打邯郸,这让白起失去了继续作战的依仗。白起杀了几十万赵军固然惊人,水淹楚国十几万也同样骇人听闻,但他真正担心的不是杀敌多少,而是后续隐患,并清楚自己时日无多。
一个起因于上党郡的战争,既偶然又必然。赵王贪图眼前小利,却未做好长远准备,历史便如此一步步演变。秦昭王当时穷兵黩武,虽然攻下不少地盘,但最后却有许多失而复得。英明的昭王一方面试图利用范雎来制衡白起,一方面又想借白起之手除掉范雎,结果埋下祸根,斩草不除根导致后期丢失前期成果。但昭王也继承了先辈们铲除潜在权力竞争者的传统,使得下一代秦国仍有机会继续壮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